科技赋能 河南金亿达以非开挖技术疏通城市“血管”

2025年04月03日15:0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随着我国城市管网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高效完成老旧管网的修复与升级?河南金亿达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亿达”)凭借全产业链非开挖修复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以科技力量守护城市“生命线”。

现场直击 一场“无声手术”背后的城市守护者

凌晨3点,郑州市二环支路仍笼罩在夜色中。几盏工程灯照亮了一处仅2平方米的工作井,金亿达环境科技的技术员正紧盯屏幕——一台CCTV检测机器人缓缓爬入地下管道,实时传回的画面显示:一段DN800供水管道的裂缝正在渗水,若不及时修复,周边数万居民将面临停水风险。  

“传统开挖至少要封闭半条路,但这里紧邻医院和学校,耽误不起。”然而,金亿达团队并未动用挖掘机,而是将一卷高强度不锈钢板送入管道内壁。8小时后,这段200米的老旧管道完成“微创手术”,承压能力提升40%,路面完好如初。  

这场“无声手术”,正是金亿达以科技重塑城市生命线的缩影。在管网老化、城市更新矛盾凸显的当下,该公司用“非开挖修复技术”交出了一份“不扰民、低代价、高效率”的民生答卷。  

痛点突围 从“开膛破肚”到“毫米级修复”:一场城市治理的革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12%,年漏水量近80亿吨,相当于48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而传统开挖修复平均每公里需耗资300万元,并伴随15天的交通中断。  

“管网问题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是民生痛点。”金亿达总工程师张明远举着一段锈蚀的水管模型说,“我们的目标是用技术让修复像‘心脏支架手术’一样精准。”  

给管道穿上“复活甲”。金亿达自主研发的UV-CIPP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通过将浸渍树脂的玻璃纤维软管内衬到受损管道内,利用紫外光固化形成高强度“管中管”结构,可修复管径DN70至DN2000的各类管道。该技术突破了传统修复的局限性:3小时完成百米排水管修复,树脂内衬耐酸碱腐蚀,通过欧盟CE认证;AI检测机器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AI算法,裂缝识别精度达0.2毫米,效率比人工提升10倍。

目前,该公司与国内多所高校联合成立的研发中心,已取得70余项专利,涵盖软管生产工艺、施工装备优化、检测技术升级等领域,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多维发展 从“技术引领”到“生态共建”

在“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一批印着“JYD”标识的管道修复设备正装车发往哈萨克斯坦。2024年,金亿达承接阿拉木图市供水管网改造项目,用“中国技术”解决当地30万居民饮水难题。 真正实现了从“中国方案”到“世界样本”的技术引领。

“下一步,我们要让管网拥有‘数字生命’。”董事长乔晓磊打开手机APP,屏幕上闪烁的郑州管网三维地图中,每条管道都有“健康指数”评分。“通过植入5G传感器,未来能实时预警风险,真正实现‘治未病’。”

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投资5亿元扩建研发中心,重点攻关智能检测机器人、柔性复合材料等前沿技术,目标将非开挖修复市场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同时,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管网智慧运维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管道健康状态实时监测,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

“城市发展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金亿达董事长乔晓磊表示,公司将继续以“守护城市生命线”为使命,用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贡献更多“金亿达方案”。(彭湃)

编辑:林辉  审核 :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