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刘荷王庆凯)近年来,不少昔日“默默无闻”的老牌国货凭借互联网流量迎来了“高光时刻”,尤其是在“花西子事件”后,诸多国货品牌相继出现缺货、爆仓等销量“井喷”现象。但流量狂欢后,不少国货品牌相继面临销量增长乏力的困境。如何固守“长红”市场,已然成为摆在“国货”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纵观国内消费市场,一方面国货品牌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内卷”,不少品牌陷入价格战和流量比拼,利润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另一方面,消费者日益理性,对产品的性价比、安全性、质量和品牌认可度提出更高要求,“物美”更要“价廉”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关键指标。
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回归理性、留住用户,并实现品牌升级与产品优化,国货还需在“求实”“谋新”“注能”上下功夫,探索出适合自身品牌长期发展的思路与营销策略,守住“长红”市场。
“求实”就是要深入挖掘消费需求,谋划“长红”优供给。商品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口碑是国货品牌经营的立足之本,品牌的信任度与认可度始于产品,立于形象,见于服务,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实打实的优惠”,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和支持。
“谋新”就是要着力推进转型,搭建“长红”强矩阵。国货要“赶上潮流”,“加”足产品创新的力度,“减”轻销售链路的“负担”,“乘”上电商营销的快车。只有全方位优化销售链路、流通时间和人工成本,打造独特的品牌卖点与产品标签,构建线下+线上的全链路生产销售矩阵,才能于“变局”中开“新局”。
“注能”就是要盘活上下游产业链,释放“长红”新动能。国货品牌要在产品研发的创新力度上花心思,在品控把关的管理力度上下功夫,在用户体验的服务力度上出实招,借助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特点增强品牌活力,实现“弯道超车”。
国货这次意外“出圈”,为振兴民族品牌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国货“长红”不能仅靠广大网友的朴素“爱国情怀”,而是需要品牌自身扎扎实实做产品,审时度势积极谋求创新,才能打响“中国质量”,擦亮“中国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