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线下演唱会迎来强劲复苏。门票秒光,赞助商大赚,平台“赢麻了”,还拉动举办地文旅消费屡创新高。在收获高人气的同时,演唱会也遭到了不少消费者吐槽。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热点问题中,演出票务问题尤为突出。价格不菲的演唱会能否值回票价,引发广泛关注。
有消费者提到,网购演出票就像拆盲盒,一些位于视觉盲区的“柱子票”“墙根票”让观众全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此外,退票难也成为消费领域维权痛点。平台往往以演唱会门票具有稀缺性、时效性等特点为由,拒绝退票要求。凡此种种,说明演唱会票务服务与大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不可否认,受场地、明星档期等条件限制,演唱会具有一定稀缺性。但稀缺并不是拒绝退票的理由。观众消费热情要精心呵护,只有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体验,才能促进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演唱会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效益账。监管部门要引导平台和企业平衡好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歌迷逐渐成熟理性,会对演唱会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歌手、音响、灯光、舞美、售后,每个环节都要与价格不菲的演唱会门票相匹配。演出公司不能只管搭台卖票,更要加强对演出质量和观众体验的把关。演唱会品质高了,观众体验感好了,自然就会觉得“值回票价”。
票务平台要承担起相应责任,确保观众权益得到保障。稀缺性、时效性并非演出行业独有特性,在航空、铁路、旅游业都具有类似特性的行业,均有合理退改票方案。售票平台和主办方不妨借鉴航空、铁路、旅游业等行业的退改票方案,推出可退改门票。同时,通过完善实名制、阶梯式退改制度,充分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推动演出票务交易公开透明。至于观众投诉较多的“柱子票”,现在VR全景等技术早就可以实现“选座自由”,就看平台有没有诚意去解决。
如今,跨城观演成消费热点,歌迷追求的不仅是看演出,更是吃住行游购全方位消费体验。从这个角度说,演唱会举办地既要引客,更要留客。比如,出台系列举措,从酒店服务、交通保障、市场监管、安保举措等多方面为观众服务。相关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作用,自觉控价,不随意涨价。有些城市还致力于打造“演艺之城”,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惠民惠企政策,打造浓厚的演艺氛围,让演唱会经济成为城市发展新名片。
关注演唱会经济,重要的不只是经济效益,更要看能否提供更多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产品。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演出市场还要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物有所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