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曲,始于仰韶(3)|我国最早的酒曲“发酵容器”

2022年11月07日11:5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我国是一个酿酒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考古发掘远古遗存中,发现了许多关于酿酒的实物资料。真正意义上有目的的人工酿酒生产活动,应当是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类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生产出了制作精美的陶器,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

图片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以农为本的定居生活,以及对火的使用有密切关系。追溯我国酒曲发酵容器的历史,可以发现,“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发展成熟的“制陶工艺”

关于陶器的文字记载,非常丰富。战国时撰的《世本》中记有“昆吾作陶”“神农耕而作陶”,明确将陶器发明推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谈到“陶”,首先想起的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是彩陶的源头,也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等装饰工艺。

图片

仰韶文化陶器的取材于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黑土等自然材料。仰韶文化时期的日用陶器,比较齐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

同时,仰韶文化中期以前,一般都采用“泥条盘筑法”制坯造型。后来出现了用慢轮修整口沿部分的技术。制陶的工匠也会在器物表面,施加各种彩绘纹饰。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

图片

随着自然曲蘖被先民们发现、人工酒曲的制作,部分陶制生活用品也被当作了酒曲发酵的容器。陶缸、陶坛,因为其容量大,是当时酒曲发酵使用较多的容器。

陶缸一般选用黏土烧结而成,坛的内部和外部都要涂上一层釉质。在制造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隙,正是因为这些孔隙,使陶缸具有氧化作用和吸附作用。将酒曲储存于坛内,缸内会进入微量空气,与酒液中的多种化学物质发作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此后,先民们为了提高效率、简化工艺逐渐取消了陶缸,发展出了容积更大、更便于酒曲发酵的圆形砖窖,接着出现了方形砖窖等。

由此可以看出,仰韶文化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并伴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将日常所用的陶器用于酒曲发酵,这是仰韶人民的智慧,也为我国酒曲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最久的酒曲“发酵容器”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陶器的使用,在新石器早期已比较普遍,但并不是有了陶制品就出现了酒器。酒器的出现源于酒的酿造,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酿酒的原料及技术。当时的饮酒器与酒曲发酵容器,均为陶制。

在谷物酿酒的初期,并没有专用的饮酒器。专用饮酒器的出现,在人类大量酿酒以后逐渐形成的。最早的水器,也兼作饮酒器。

图片

仰韶先民们不仅制造出了中国最早的酒曲,酿造出我国最早的谷物酒,同时也发明了我国最早的陶制饮酒器——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酿造谷物酒的配套器物。

在仰韶村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的重要考古成果中显示,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采用的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这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证据。也证实了小口尖底瓶是我国最早陶制饮酒器的事实。

图片

同时,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仰韶文化遗址里,人们往往发现一些小口尖底瓶的外壁涂有草泥土痕迹。这说明先民们把发芽的谷物或长霉的谷物置于容器内,让其发酵。

酒化后置于铺草的尖底器内,泡上水,并在器腹小孔处插上植物茎秆,酒液可从茎孔流出,其下放置器皿盛接,即成水酒。这表明小口尖底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饮酒器,也是我国历史最早的酒曲“发酵容器”。

图片

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拥有了简单的陶制饮酒器,并且掌握了利用谷物酿酒的技术。将制陶工艺运用到中国酒曲酿造之中,并制作出了我国最早的酒曲“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瓶,无愧于“国宝级”文物的称号。

仰韶先民们从自发利用微生物,到人为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条件制造酒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酒曲的发现是仰韶先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陶制酒曲发酵容器,直到今天依然被白酒业所使用。(宋健  刘毓歌/文图)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