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也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目前,在中国已发现了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1921年,仰韶文化在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按照考古惯例,被称为“仰韶文化”。
在各类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由于这些陶器以表面是红色,又带有彩色的花纹为最多,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作“彩陶文化”。
陶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就陶器对于华夏文明的意义而言,从现有的考证史料来看,陶器是华夏先民们用人类文明的圣火,赋予泥土以灵性的一种技术性的器物。
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中华文明圣火”的制陶技术、制铜技术和制瓷技术,在将近一万年的历史进程中,分别铸就了远古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时代和陶器文明、夏商周上古时期的青铜时代和铜器文明、天朝帝国中古时期的瓷器时代和瓷器文明。
在全球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色之一可以说是璀璨夺目的器物文明。这也间接说明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古代文明史上香火不断,且被保存得最完整,这离不开中国古代的陶器发展。陶器充当了生生不息地传承中华文明圣火的媒介,中华文明发源于华夏远古时期的陶器文明。
华夏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都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早期的陶器,其中作为炊器的有陶锅、陶釜等;作为饮器的有陶瓶、陶杯等;作为礼器的有陶鼎、陶盘等;作为乐器的有陶鼓、陶埙等;作为酒器的有小口尖底瓶、鱼纹葫芦瓶等。诸如此类的陶器媒介,既承载着远古先民延续不断的文化血脉,又开启了文明圣火铸就器物文明的开端——陶器文明。
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制陶技术已相当成熟,陶器多为彩陶,远古先民把彩色矿石磨成粉末用水调制后涂抹在陶身上,最后烧制成彩陶。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在成型和装饰工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华夏彩陶达到了史前文明时代的鼎盛期:彩陶器型更为丰富多姿,制作精湛、磨制规整,胎质细腻且轻巧秀美,造型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据相关史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在中国,这个最早的陶器被称为天下第一罐,是简单粗糙的陶器。
在此发现之前,世界各大洲纷纷发现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都是粗制陶器,反映了最为原始的制作工艺。可能是受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各大洲陶器的起源时期各不相同。
在世界各地陶器文明中,我国的陶器文明无论从时间跨度的久远还是地域扩展的范围均排在世界前列,灿烂的华夏文明应起始于“陶器时代”。
仰韶是陶的源头
在仰韶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民们的制陶技艺达到了巅峰。陶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仰韶文化前期,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制造型。后来,出现了用慢轮修整口沿部分的技术。制陶的工匠能够在器物表面施加各种纹饰,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其中最明显的是彩陶花纹。
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彩陶花纹形式风格不同。仰韶文化早期,陶器作为生活日常用具,制作与描绘基本由留守的女性完成,制作简单、粗糙,表面有绳席或人面鱼纹及兽面纹样装饰鱼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图形,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贯穿始终。
在仰韶文化中期,大量见到的是由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花卉图案,有较强的装饰感。花瓣纹由鱼纹简化而来,其组合形式多是对花朵的再现。此时的彩陶纹样,趋向抽象化、符号化,有较强的装饰感。
在仰韶文化晚期,因为当时的先民们主要生活在母亲河黄河两岸,所以,该时期出土的彩陶标志性纹饰,有大量表现黄河波澜壮阔的水波纹、漩涡纹等,网格象征着阡陌纵横的农田,这些纹饰表达的是,原始先民对水和土地的一种敬仰与崇拜之情。
仰韶时期先民们各地的居住营地中,都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和作坊。并已掌握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绘画、贴塑等装饰工艺。当前,已发现仰韶文化各时期的陶窑上百座,构造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以横穴窑最为常见。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如:庙底沟类型的陶器主要有小口尖底瓶、斜沿罐、釜、灶等,彩陶纹饰特征的以圆点、曲线、涡纹等组成的繁杂图案为主。
可以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在制作工艺、装饰图案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繁荣与发展,也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及文明,并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数千年前陶器是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器物媒介,那么仰韶文化则如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而今,矗立于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承载着这缕耀眼的光辉,向世人展示中国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也令崤函大地光彩倍增。(刘毓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