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中国酒曲是农耕文明的智慧和结晶,制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在酿酒领域的伟大发明和创造。
用曲发酵,用曲做酒,把曲称之为酒,是中国人的酿酒智慧,这种智慧始于仰韶。
据郭沫若《中国史稿》证实:曲蘖酿酒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中国是曲蘖的源头
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曲定酒型。由此,可以看出“曲”在酿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酒曲为什么如此重要?白酒界认为:水造酒之血、粮丰酒之味、窖蕴酒之香,而唯有曲,方能定酒之魂。
酒曲,《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酒母也”,也叫酒引子,是中国古人酿酒的伟大发明,也是我国酿酒行业传统糖化发酵剂、属于食品发酵用菌种。
酒曲相当于蒸馒头所需的酵母,是以小麦等为原料,培育出的具备多种酿酒功能微生物的糖化剂和发酵剂,为酿酒发酵提供原动力,使粮食里的淀粉、蛋白质转化成糖类、氨基酸,进而分解成乙醇、乙酸乙酯和其他成百上千种香味物质。
关于酒曲酿酒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溯至周代《书经·说命篇》:“若作酒醴,尔惟曲糵”。曲糵就是我国酒曲的最早记录,是一种原始的酒曲。
曲蘖是什么?蘖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酒曲,是一种发芽谷物的混合物,用于造“醴”。曲则是用发霉的谷物酿造而成,用于造“酒”。
因为曲的发酵能力比蘖高,所以用“曲”酿出来的被称为“酒”,用“蘖”酿出来的只能叫作“醴”。但由于“醴”味道很淡,到了商朝就被淘汰。后来,古人就只用曲造酒。到两汉时期,曲和蘖已完全不同了,曲就是酒曲,蘖就是谷芽。
“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西汉扬雄著《方言》中就提到7种酒曲;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9种酒曲的生产技术;北宋末年成书的《北山酒经》总结了13种酒曲制作方法,品种逐渐增多,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在《淮南子》《礼记》《左传》等多部历史典籍中也均有关于酒曲酿酒的记载和描述。
酒曲酿酒,可以说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 在酒曲的基础上,智慧的中国人还发展了散曲、饼曲、红曲、麸皮曲等,用以制造各种味美鲜香的食品,如腐乳、豆酱、酸奶、醋等东方特色食品
这也正是日本著名的微生物学家、酿酒专家坂口谨一郎在其著作《日本的酒》中褒奖“中国发明酒曲酿酒,其影响之大,堪与四大发明相媲美”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酒类酿造史,也是一部璀璨的酒曲发展史。用曲酿酒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更对世界酿酒史作出重大贡献。
仰韶是中国曲蘖的源头
自然曲糵酿酒是一种自然发酵现象,由于有人模仿、制造自然曲糵与酿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人工曲糵制酒。《淮南子》中记载:“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所以曲糵酿酒应起源于农业出现前后。
据郭沫若《中国史稿》记载:大约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最早发展到母系氏族的繁殖阶段。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的面貌,因农业的出现,男性更适合耕作,并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在已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石器场中,有石锄、石镰、石斧等农具,也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间接说明曲糵酿酒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
曲蘖的产生,与农业文明的出现密切相关。在仰韶文化时期,农业发展相当成熟。当时的先民,已进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阶段,耕种的粟和黍等粮食作物,已经可以满足当时部族的所有需要,甚至还有富余的。富余的这些谷物,就可以转化为更高消费层次的美酒,为曲蘖的产生提供了必备条件。
现代考古学也为“中国曲蘖的起源”,提供了佐证。2021年9月29日,在仰韶文化发源地,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中,在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有谷物发酵酒残留。
经专家检测,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其所酿造的第一瓶谷物粮食酒正是曲蘖酒,采用的正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 并且通过研究证实: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不但以发芽黍为糖化剂酿造谷芽酒,同时也利用红曲霉、曲霉和毛霉制曲,酿造曲酒。这些经过考古学严谨论证的重要发现,与史料中所记载的,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知道酿酒”的说法一致。
本次发掘,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用谷物酿酒提供了历史证据,也揭开了中国酒曲发展的历史源头。中国曲蘖,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刘毓歌/文图)